公元1067年,年届花甲的欧阳修深感自己已不再适合继续在朝为官,于是郑重地向宋神宗呈递了辞呈,请求告老还乡。这位北宋文坛的泰山北斗,当时正担任着户部侍郎、参知政事等要职,位列宰执,可谓权倾朝野。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朝廷重臣配资行业第一门户,为何会选择在仕途巅峰之际急流勇退呢?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坎坷仕途。
欧阳修一生中曾三次重大的谣言中伤,每一次都让他百口莫辩,不仅清誉受损,更给他的身心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。第一次风波发生在1045年,当时范仲淹、富弼等推行庆历新政的大臣相继被贬,宰相杜衍也因替他们辩护而遭罢黜。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的欧阳修闻讯后,立即上书为这些忠良之臣仗义执言。他在奏疏中痛陈:今此四人一旦罢去,而使群邪相贺于内,四夷相贺于外,臣为朝廷惜之!这番掷地有声的言论让朝中奸佞之徒既恨且惧,他们便从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身上寻找突破口。张氏因与人私通被丈夫告发,在审讯中竟诬陷欧阳修曾对她有不轨之举。这突如其来的桃色诽谤让欧阳修猝不及防,最终被贬滁州。正是在这段失意岁月里,他写下了传诵千古的《醉翁亭记》,字里行间流露着难以排遣的忧思。
展开剩余62%第二次打击发生在1054年。当时刚结束丁忧返京的欧阳修受到宋仁宗格外礼遇,这引起了朝中宵小的忌惮。他们竟冒用欧阳修之名上奏,请求裁汰贪腐宦官。这份伪造的奏章立即让欧阳修成为众矢之的,导致他回京仅三月就面临再度贬谪。幸得吴充等人力谏,才改任翰林学士,负责编修《唐书》。
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1063年宋英宗即位后。在濮议之争中,欧阳修支持英宗尊生父为皇考的主张,与多数朝臣意见相左。他提拔的蒋之奇为求自保,竟与欧阳修的妻弟薛宗儒联手,编造其与儿媳有染的骇人听闻的谣言。虽然最终真相大白,但年迈的欧阳修已不堪重负,从此心灰意冷,多次上表乞骸骨。
纵观欧阳修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,这位三朝元老始终以刚正不阿著称,却也正因如此屡遭构陷。从庆历新政到濮议之争,他始终站在风口浪尖。即便坚毅如他,面对接二连三的诽谤中伤,特别是那些难以自证的桃色谣言,也不得不选择退隐以全名节。1071年,历经沧桑的欧阳修终获准致仕,次年溘然长逝,享年六十六岁。宋神宗追谥文忠,为其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上了句点。这位文学巨匠的遭遇,不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折射出宋代党争的残酷与士大夫处境的艰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